我会王莉会长参加广州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
2021年1月28日上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我会王莉会长参政议政,针对广州养老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加强普惠和互助性养老建设,提升广州养老服务水平的建议:
近年来,广州人口老龄化趋势比较突出,截至2019年底,我市60岁及以上人口175.51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8.40%,在穗60岁及以上流动人口数量已达37.34万人。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200万人,老龄化程度比预想更为严重。因此,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大小城市,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养老服务已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文件明确提出: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以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落实好民生保障工程势在必行,具有很高的代表意义,做好养老这项民生保障工程,对于提升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很大的帮助,在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也明确提出了关于提升广州养老服务水平,大力推进普惠、互助养老床位建设规划。
广州在养老事业发展上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与北京、上海相比,无论是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是“软件”、“硬件”上仍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在养老软硬件建设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供不应求”和民办空置”,供需矛盾突出;
二、政策法规不够完善,养老保险养老专项体系偏弱;
三、养老机构取得用地难,群众养老服务需求大。
对于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专项行动聚焦普惠养老,围绕“政府支持、社会运营、合理定价”,深入开展城企合作;
二、建立落实购买床位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解决供需问题,
大力推进普惠性和护理型养老床位建设;
三、住建、规划、国资委等部门要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四、构建“大城市大养老”服务格局,推进养老服务事业改革创新。
加大广州养老机构临终关怀体系建设的建议
临终关怀(缓和医疗服务)通常指由医生、护士、心理师、社工和义工等多方人员组成的团队对无救治希望、存活期限不超过3到6个月的临终患者提供的特殊缓和医疗服务,也包括对临终者家属提供身心慰藉和支持。
近年来,我市人口老龄化趋势比较突出,截至2019年底,我市60岁及以上人口175.51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8.40%,在穗60岁及以上流动人口数量已达37.34万人。临终生活有质量,善终少遭罪是老人们和其家属的共同愿望。临终病人往往都要忍受病痛的折磨。调查显示,截止到2019年,全广州只有13家卫生机构开展临终关怀服务,临终病床共672张,其服务覆盖面亟需扩大。另外,相关研究显示,我国临终关怀从业人员与病人数量的匹配极不均衡,护士/床位比例平均仅为0.25:1。而本次调查显示护士/床位为0.3:1,与上海的0.35:1有一定的差距,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与之相对应的是,过度医疗比较普遍,不仅对临终者徒增痛苦,也造成医疗资源和临终者家庭经济的过度消费。在老龄化背景下,临终关怀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加快临终关怀服务工作,让生命有尊严地离去,同时节约有限的医疗资源,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广州在临终关怀体系建设方面存在问题:
一、资源紧张,缺乏专业机构;
二、临终关怀尚未形成体系,缺乏专门政策法规支持;
三、专业人员不足。
对此,关于加广州养老机构临终关怀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二、政府给予财政经费及医保相关政策支持;
三、加快临终关怀人才培养,输送到医疗、养老机构。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